複式收功 (大收功)
慢步行功產生的「內氣」特別豐富,必須用複式收功法。否則,周身元氣回不到丹田,會造成元氣虧損或氣血瘀阻。
1. 放題:
按病理或生理規定出腳,做三個不下蹲、不轉方向的升降開合,目的是把所選的「題」放掉,將意念活動轉到中丹田。但要注意,不要把「題」帶去中丹田,只要求把「氣」返回到中丹田去。然後,手在中丹田前成抱球狀,上後腳,鬆靜站立。
2. 揉球:
(1) 作用:將意念穩在中丹田。放掉原題,把意念轉到中丹田,不讓它再跑掉。
(2)方法:左腳(或右腳)向前邁一步,兩手手心相對放在中丹田前約20厘米的地方揉球。肩、肘、腕要放鬆,雙手腕做上提、下放的「揉球」動作;過程中,兩腿要不斷地做虛實變換動作,不斷地將身體重心前後移動。要注意的一點,就是意念活動必須穩在中丹田,而不要把意念活動放在“球”上,也就是說,不要想“球”,更不要看“球”。
(3)揉球方位:一般的做法是男子先在正面揉,再轉向左側揉,然後再轉向右側,再轉回正面還原揉一會兒,此為一輪。第二輪,從正面開始,再轉向右側,再轉向左側,再返回到正面還原。第三輪與第一輪同。女子與男子相反。如果意念很容易穩住在中丹田,也可以只做一輪。
3. 放球 (中丹田、膻中、上丹田):
(1) 作用:為了避免意念活動轉到手和“球”上和保證“內氣”更好地穩在中丹田,所以要將球放掉。
(2) 方法:在中丹田前將“揉球”的兩手變成手心向上托著“球”的樣子,徐徐地從中丹田、膻中穴、印堂穴前向上輕輕托一下,像放氣球的樣子,身體稍往前移,身體重心移至前腳。放球時意念要在中丹田,不可跟球放走。“球”放走之後,雙手豎起慢慢轉為掌心相對,後腳上來與前腳站平,身體重心隨之移到兩腳中間,然後兩手從印堂前緩慢地降落至中丹田前,這叫做“球走氣留”。
4. 揉腹:
(1) 作用:為了把意念活動繼續穩定在中丹田,促使“內氣”全部歸原。
(2) 方法:將雙手重疊輕輕放在中丹田處,男子先以左手的內勞宮穴對準中丹田處,輕輕放好,然後以右手的內勞宮穴對準左手的外勞宮穴,重疊放好(女子左、右手相反)。放好後,以中丹田為圓心,依順時針方向(女子依逆時針方向)按螺旋形曲線由小到大慢慢地轉九圈。轉到最後一圈時,其圈大小是上不過膻中穴,下不過曲骨穴(恥骨聯合上緣中點處)。九圈轉完後,在膻中穴前(或曲骨穴前)換手,將下面的左手改放在右手的上面(女子相反),再依逆時針方向(女子依順時針方向)按螺旋形由大到小地轉九圈。到最後一圈時,只是在中丹田周圍做微微的轉動,九圈轉完時,兩手自然停在中丹田處。這裡要注意,所謂“揉腹”只是與意念結合,在衣服外面的動作,實際上雙手並不接觸到腹部肌體,更不是用力在腹部做真的揉腹的按摩動作。揉腹時意念在中丹田,不要跑:手轉圈時,意念也不必緊盯著數字。
5. 三個氣呼吸(先呼後吸):
在做完“揉腹”的動作以後,接著做中丹田三個氣呼吸,其做法與預備功的三個氣呼吸同,但其作用相反,預備功的中丹田三個氣呼吸是為了發動氣機,而收功的三個氣呼吸是為了使“內氣” 穩在中丹田,並使意念活動逐步恢復到平常生活中的狀態。
6. 點穴回氣:
三個氣呼吸做完後,接著做“回氣”。具體做法是:雙手升至印堂穴,兩手向左右分開,約與肩同寬,兩手掌心向裡朝著臉,然後兩手輕輕地、鬆鬆地握成虛拳。大拇指貼在食指上不要翹起,然後用中指尖輕點勞宮穴,使手上餘氣通過心包經脈道歸回中丹田。點穴後稍停一會,然後再慢慢地放開手指。如此雙手一點、一放,共做三次。當第三次握拳點穴後手指不要再張開,仍保持握空拳狀態。然後,將雙手轉成拳心相對,雙手握虛拳仍“合”回印堂穴前。轉使拳心向下。雙手沿中線下降,當降至膻中穴處,雙手十指自然舒展開,繼續下降到中丹田前。然後兩手自然下垂到體側,恢復到“松靜站立”的姿勢。雙手手指稍彎曲,指尖不要與地面垂直,避免瀉氣。此時,不要馬上睜眼,要站立一會兒(約3~5分鐘),讓意念完全離開中丹田以後,再慢慢睜開眼睛,在原地或緩步活動一會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