脚棍功
腳棍為一圓柱形木棍,棍長約45公分,直徑約6-6.5公分,物料最好用花椒木製造。腳棍功是郭林老師家傳之寶之一。
作用
一、腳棍功主要功效是能直接調整腎經,顯著加強腎臟功能,壯補腎氣,調整腎陰陽,增益腎水,因而能夠防治因腎經、腎臟的虧損,虛弱與病變所造成的疾患,如:腎炎、腎盂腎炎、腰酸疼痛、腰痛腿軟、兩腳乏力、尿頻、白血球減少、腹水、糖尿病等,一切虛損症候皆有效。
二、特別對治療下焦的腫瘤、婦科疾病、下肢浮腫,其效果最好。因此是下焦疾患者必練的功目。
三、腎水足,供應各個臟腑的需要,所以能治各個臟腑的病,如:肺結核,肝炎,心臟病等。
四、確能治疑難雜病,如:半邊身麻木,肌肉萎縮等,療效特高。
功理
根據經絡學說,湧泉穴是少陰腎經的重要的井穴,蹬練腳棍能夠直接用內氣來疏通腎經,培補腎氣,增強腎臟功能。據中醫理論,腎為人的先天之本,腎強則五臟六腑壯,腎虛則五臟六腑弱;由於經絡系統密切聯繫人體各器官、組織,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,故若其他臟腑虛弱或病變時也會造成腎臟虧損或病變。所以,我們首要保護和增強腎臟功能。又因為人的足部有足三陰經(腎、肝、脾),足三陽經(胃、膽、膀),蹬練腳棍可以通過腎經影響和調整全身的經絡系統,對多種臟腑的疾病均有治療作用。
一、預備功
二、意念導引 (適合初練者)
做完預備功後,開始默念數字,從1數到60,若不能入靜,可再數多30。當全身能鬆靜下來時,會不斷有津液產生,然後把一大口分為三小口,用意念導引津液過喉頭到胃脘,到中丹田。
三、正功 (蹬棍120次为例)
1. 第一次蹬練腳棍
要全身放鬆,尤其鬆好腰胯與腳腕,輕柔均勻地把木棍向前蹬去和向後滾回,這樣一前一後為一次,共蹬120 次。開始階段,只能用腳底的前三分之一處的湧泉穴來蹬練。蹬練時,默數蹬棍的次數。
2. 腎俞按摩
蹬棍120次後,兩手移至身背後的腎俞穴,用兩手心由上而下按摩腎俞穴,下重上輕,按摩12次;保健養生者/良性疾患者用兩手心從上向下、再向外,向上的轉圈作環形按摩12次。
3. 三按三呼吸
雙手心輕按腎俞穴時用口呼氣,雙手松離腎俞穴時,用鼻吸氣,共做三次。
4. 第二次蹬腳棍
蹬練腳棍方法、要求、次數均與第一次蹬棍相同。
四、收功
五、休息
注意事項
1. 腳底長癌,蹬棍後不舒服或嚴重高血壓者不練。
2. 高血壓病人須在血壓穩定正常後,為了壯補腎經,方可習練,而蹬練腳棍次數一般只宜120次。
3. 婦女經期,孕期不練。
4. 本功不能與頭部按摩同時習練,要相隔2小時。
5. 光腳或穿棉襪練功,不可穿人造纖維襪練功,以免產生靜電。
6. 練功最好時間是1700-1900時。
7. 滾棍要按部就班,第一次做第一階段安排120,練習一個星期,感覺無問題便可增加次數。
8. 滾棍時,不可接觸腳趾,滾棍後,手指不可觸摸腳底,還不可落地至少15分鐘。
9. 練習腳棍要有功底,能掌握入靜的,效果好些。
10. 蹬棍的力度不能太重,也不能太輕。速度不能過快或过慢。臀部坐在椅子上接觸面積多少, 要靠蹬棍的力度來調節。一般是坐得太前,腳蹬的力量太重,坐得太後,腳爭的力量太輕,所以輕重快慢次數,都需要在操練的實踐中摸索,改進,以達到最佳效果。
腳棍功分为三個階段:
第一個階段是由腳趾根滾到脚心前,
第二個階段由腳趾根滚到腳跟前,
第三個階段由腳趾根滚全腳,但不过興奮点。
如何安排蹬練腳棍的次數?
蹬棍的目的是通過腎經去補腎。蹬棍要做到循序漸進,由小到多,身體適應了,才可增加次數。第一次蹬練腳棍的次數開始應為120 次 (6的倍數有補陰的作用) ,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,如因應病情需要加強補腎的效果,而病人身體沒有什麼不良反應,可增加至240次。蹬棍180 次 (是6的倍數,又是9的倍數,功效有補陰補陽的作用) 是調整。
如病人多次手術,長時間接受化療或放療的治療,身體十分虛弱時,才可安排 300次;高血压患者須在血壓穩定正常後才可練腳棍,從60次開始,最多不超過120次。
如何安排肾俞按摩?
蹬棍 60, 120, 肾按12,
蹬棍 180, 240, 肾按24,
蹬棍 300, 肾按 36
肾俞按摩的方向是顺着膀胱经的走向用双手內勞宫穴上下按摩,一上一下为一次,下重上轻,即上时虚,下时实
蹬練腳棍的補瀉?
蹬棍是有補的作用,目的是增加腎的功能,讓腎水更足,供應各個臟腑的需要,所以能治各個臟腑的病。腳棍的滾動是一出 (腳向前蹬) 一進 (腳向後退),而陰經的走向是從腳尖向後走。這樣,腳向前蹬時,棍在腳下向後移動,與陰經的走向一致,是為順,為補;腳往後退,腳下的棍卻向前移動,與陰經的走向相反,是為逆,為瀉。腳棍的滾動既是一前一後,就形成了一補一瀉,也就是不補不瀉了。那腳棍功法的補瀉就得從腎的按摩和呼吸去調整。在蹬練腳棍的過程中,凡是呼吸均用 “先口呼後鼻吸” 的補法,而腎俞按摩的方向是順著膀胱經的走向而轉圈的,這也是補法。
要注意預備功和收功的三個氣呼吸中的補瀉:保健養生者和良性疾患者多用補法 (先口呼後鼻吸),癌症病患者多用瀉法 (先鼻吸後口呼),但有時因身體虛弱也可改用補法。